您的位置:阳谷信息港 » 阳谷新闻 » 正文

改革扬帆启航远 大潮乘风逐浪高 ——改革开放40年聊城劳务输出...

信息来源:聊城新闻网     时间:2018/12/24 8:32:00     阅览:227人次
东风浩荡,大河奔流。

    追溯历史,古人总是喜欢近水而居,一座座城市也因水而生。千百年来,黄河与运河文化在这里沉淀,赋予了鲁西大地深沉厚重的品格、开放包容的胸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像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南下北上、拼搏实干,谱写着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奋进之歌。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农业区的聊城,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外部世界。越来越多的聊城人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用勤劳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从1989年第一批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正式启动,到如今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百万人,每年实现劳务创收500多亿元;从过去的“北雁南飞”,单向输出劳动力资源,到如今的“群凤还巢”,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变迁,在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挥了“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辐射效应。

    在就业一线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认可与肯定,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授予的“劳动保障先进单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服务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所属企业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先进企业”。“鲁西人力”品牌作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劳务输出的一面旗帜。

    艰难起步

    把劳动力资源变成资本

    有专家曾经指出,放松对要素流动特别是劳动力资源流动的限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最值得纪念、总结、发扬的改革内涵。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聊城,正面临着劳动力资源流通不畅的困境。在广大农村,农民人均生产资料较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空间小、门路窄,加之信息闭塞,人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量青壮年人口赋闲在家,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城镇,由于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建设滞后,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此时的东南沿海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正如火如荼,对劳动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在巨大收入差的吸引下,我市农村一些劳动力开始零星地到东南沿海打工,但由于缺少统一组织和管理,大部分处于盲目流动和无序流动的状态,就业成功率很低,自身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变成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的资本。经过对当时劳务输出现状的调研分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原聊城地区劳动局开始探索组织化劳务输出的路子。1989年,对聊城劳务输出工作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经过与深圳有关企业的慎重对接,在市劳动部门的努力下,近百名聊城青年跨越千里,到深圳务工,走出了组织化劳务输出的第一步。到1992年,劳动部门已经累计输出务工人员5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宁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聊城,这句顺口溜曾十分流行。对聊城人来说,去南方发达地区打工还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推进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1992年,经原聊城地区劳动局党组研究,从地区劳动局内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全市首家以开展劳务输出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聊城地区劳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1994年,经聊城地委行署研究,又批准成立了聊城地区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2001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在原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聊城市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聊城市深粤劳务输出服务站,具体负责全市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扶贫脱贫、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组织市外境外就业、海员外派,帮扶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劳务务工跟踪管理服务等工作。同年,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劳务输出作为全市四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植。专门召开以劳务输出为主题的大会,在当时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次。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聊城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发展劳务输出的热潮。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原副主任、现聊城市深粤劳务输出服务站站长张振书介绍,到2001年,聊城市经劳动部门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7万人。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追逐梦想。到2006年前后,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00万人,工资性劳务收入在农村人均收入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

    勇担重任

    打造劳务输出金字招牌

    “如果没有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提供的机会,我们这个家就不会有今天的生活。”东昌府区柳林镇张四古庄的陈浩让,家庭条件曾经十分困难。后来,陈浩让的两个孩子通过聊城市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输送到深圳务工,通过在外勤工俭学考入了大学。如今,两个孩子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工作,这也让陈浩让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多年来,数不胜数的劳动者像陈浩让一家一样,在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组织下,通过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自身命运。

    “输出一人,致富一家;打工千人,造福一方。”劳务输出不仅关系到务工者的切身利益,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形象提升产生重大影响。而要促进这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品牌打造是重中之重。在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就对中心发展提出明确目标,要求其发挥“信息量大、渠道广、管理规范、信誉度高”的优势,在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多年来,在党委、政府扶持下,鲁西人力坚持以质量占领市场,以信誉赢得客户,着力践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肯干实干”的品牌精神,受到社会和广大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在劳务输出过程中,鲁西人力坚持把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不到位的单位不输出、管理不规范的单位不输出、工资福利待遇不好的单位不输出”的“三不”原则,从源头上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多年来,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山东半岛地区积极开发客户市场,在“管理规范、执行劳动政策法规到位、薪酬福利待遇高”的企业中,优化筛选出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作,从根本上保障务工人员权益,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也为用工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受到用工企业的欢迎。谈起“鲁西人力”品牌,许多用工企业对鲁西人力的18道劳务输出工作程序赞赏有加。这18道程序,即“考察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求职报名——组织初试考试——协助(委托)面试——组织检查身体——公布聘用名单——办理输出手续——开展发展教育——派遣专人护送——办理入厂手续——协助岗前培训——跟踪管理服务——听取各方意见——反馈用工需求——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每一个细节认真组织、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保证劳务输出质量。

    岗前培训对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帮助他们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鲁西人力与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青岛海员学院等海事院校及中远、中化国际、上港集团、丹麦马士基、加拿大SEASPAN等知名航运企业合作,订制性培养航海人才,为学员开辟了一条海员培训高薪就业的快捷通道。2008年,在国家引导资金建设的“鲁西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支持下,投资兴建了鲁西国际职业技能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焊接技术、数控加工等特色专业技能培训。2010年,鲁西人力又与英国焊接研究所(TWI)签署协议,成为焊接领域在中国区的唯一授权机构,与中国工程建设焊接研究院合作,成立中国国际焊接技术培训与认证中心,在国内推广国际焊接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受到用工企业的热捧。

    科学规范的管理,擦亮了“鲁西人力”金字招牌,也为广大务工人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鲁西人力输送出去的务工人员,多人被授予“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东莞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有数以万计的劳务工晋升到企业高管、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等管理岗位,有1000余人被选派到美国、韩国、日本、匈牙利培训学习,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阳谷县阿城镇刘什庄村的80后姑娘孙丽娜,先后获得深圳“优秀外来女职工”、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不仅得到用工单位的高度认可,更是在家乡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

    真情服务

    做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人”

    对聊城务工人员郭雪萍来说,“鲁西人力”是她永生难忘的温情记忆。郭雪萍通过鲁西人力到深圳骏马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务工,2015年5月,她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病情恶劣,生命垂危。在得知她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后,鲁西人力驻骏马管理处工作人员立即发起爱心捐款活动,累计筹得款项12170元人民币,为深处困境的郭雪萍带来了温暖。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对外出务工者来说,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为此,鲁西人力分别在深圳、京津、上海等地设立办事机构,办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加强与驻地劳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开辟用工渠道,收集用工信息,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每年的春节慰问,都是由政府组织春节慰问团,到输入地比较集中的城市,邀请劳务主管部门和企业进行联谊,深入企业慰问员工,将慰问的情况通过视频影像的方式反馈给家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稳定性。鲁西人力在合作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都设立了派出服务机构,有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及时帮助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2012年,鲁西人力在珠三角建立了广东省山东务工人员服务协会,免费开展就业指导、素质提升、法律援助、情感关怀等服务,并与山东商会合作成立劳务工互助基金,帮助务工人员解决生活难题、顺利就业创业。一些用工企业无法为派遣员工提供宿舍,鲁西人力会为其就近寻找安全、整洁的住所,并为一些宿舍距离工作地点较远的员工配备班车,北京办事处为揖斐电员工购置了20多辆豪华大巴专门接送,节省他们的上下班时间,提高了安全系数。

    鲁西人力的派遣员工都知道,每当员工生日,他们都会收到温馨的生日礼物,节日来临时,慰问品、慰问信更是从不缺席,这些都是鲁西人力为员工精心准备的“关爱大礼包”。特别是每年春节,鲁西人力都会帮助返乡员工订购往返车票,妥善安排留守员工节日期间的娱乐和生活,让返乡的顺心、留下的安心。1998年春节前夕,深圳友利电气有限公司400名聊城籍员工返乡过节遇到困难,在市政府协调帮助下,鲁西人力会同交通部门组织8辆大巴车,冒着大雪封路的危险,于腊月二十八深夜将所有员工安全接回聊城,受到务工人员及其家人的交口称赞。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鲁西人力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浇灌。

    “一年365天,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车上度过。”谈起自己的工作,一位员工这样对记者说。在务工人员往返聊城和输入地的途中,鲁西人力干部职工都是全程护送,确保安全抵达。上千里的路程,每当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他们都沉着应对,保护务工人员安全。2000年初春的一天,鲁西人力输送到深圳友利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孙某,在入职复检中查出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未被公司录用为正式员工。当天,鲁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为其购买了返程车票,派专人护送其返乡。返程途中,护送人员向列车工作人员告知了孙某的病情,请求其协助看护。当列车行至商丘站时,孙某正在使用卫生间,列车停稳后,孙某趁列车员不注意下了火车。护送人员和列车员发现这一情况时,列车已开出站台。情况紧急,护送人员当即决定,从下一站乘对向列车返回商丘寻找。当护送人员折返到商丘站时,已是凌晨六点多,他通过走访发现,孙某下车后在车站作简短停留,已乘公交赶往市里,于是紧急乘车追赶,并及时与孙某家人联系。通过近一天的寻找,终于在商丘的一处站点发现了孙某。当时,孙某一天都未进食,精神恍惚。护送人员对其进行了简短的心理安慰,并安排用餐后,护送其安全返回。

    正是靠尽职尽责的守护,保障了务工人员安全。多年来,没有一名返乡的务工人员遭受不法侵害,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在2003年非典期间,鲁西人力输出的庞大劳务大军中无一人感染非典病毒。

    在鲁西人力工作人员中,有这样一个共识:好的用工岗位,都是靠跑断腿、磨破嘴争取来的。“劳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为劳务工争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我们白天跑市场、跑企业、找信息,晚上回到出租屋加班汇集信息材料。由于当时社会治安不好,外出联系业务被打劫时有发生。”鲁西人力驻外办事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用人单位联系用工事宜,经常被企业方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一次登门拜访不成功,就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用韧劲和真诚感动一个个用工企业。

    “惟其艰辛,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多年艰苦创业,“鲁西人力”品牌越擦越亮,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务工人员50余万人,并先后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派遣员工和海员6000余人,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直接管理派遣员工近3万人(高峰时期),年创劳务收入近百亿元。

    筑巢引凤

    从输出劳动力到引回生产力

    对1981年出生的王延旭来说,“鲁西人力”深深地刻在了他的人生轨迹中。1998年7月,王延旭通过“鲁西人力”输送到深圳赛格日立公司工作,一干就是18年。离开赛格日立后,他和妻子自主创业,在网上经营婴儿用品,并逐步由C店向企业模式过渡。2016年下半年,在外漂泊多年的王延旭和妻子回到聊城,租赁仓库和办公室开展业务。目前,他在聊城的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300多万元。

    同样通过鲁西人力外出务工的孙金朋,经过在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资金,更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2014年,他带着办企业的念头回到聊城,从事物流和光学镜片加工,目前企业年营业额达到1500多万元。

    还有从聊城阳谷走出去又返回来创业的典型王景宪,2003年在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后勤处工作,2009年参与投资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同年和航天部育种中心孙永成院士成立北京茂普生物技术公司,2012年在张家口参与投资中农坝上种业公司(投入近亿元),安置千人就业;2016年在聊城成立聊城绿安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聊菜进京”行动,2016年在老家阳谷金斗营镇承担157人扶贫工程(绿安行公司金斗营镇食用菌扶贫基地);2017年参与在莘县徐庄镇投资占地面积1480亩的“聊·胜一筹~农业产业示范园”,成为聊城市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后的样板工程,推动聊城市农业“新六产”形成新动能,促进新发展,为聊城市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示范。

    聊城东昌府区的刘遵亮,1997年年底南下广州打工。刚开始为了生存做过很多工作,文字录入员、送水工、火车票机票售卖等。后在老乡的帮助下进入一家华南颇有影响的IT产品销售公司,先做送货员半年,后通过努力进入销售部门开始从事销售工作10于年,历任销售员、销售经理、部门经理。2013年与朋友成立广州市天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入安防领域,短短一年时间成为海康广东地区四大金刚之一,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期间接触一些农业项目,意识到智慧农业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市场潜力巨大,于是联合同行好友与华南农业大学博士教授共同于2016年成立广州海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进入智慧农业领域。想到自己家乡聊城是果蔬大市,山东是农业大省,有机会能为家乡做一点贡献,于是联合家乡同学于2016年成立了山东聊城海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在东昌府区。目前,广州总公司员工5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20余人。已取得12项软件著作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2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山东聊城海睿公司员工10人,于2017年初在斗虎屯投资800万建现代农业科技师范园,占地120亩,现代化温室大棚20座,大棚可依托互联网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管理,通过手机实现环境监控年产果蔬150万斤,带动周围农民脱贫30多户。2017年他带领团队参加聊城市第四届创业大赛,获得返乡创业组一等奖。

    现任诺伯特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闫新华,去年成功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科技创业类,全省共54名,我市仅此一名)。2013年响应我市招商引资政策,从深圳回到聊城注册成立了诺伯特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881万元,项目总投资5.68亿人民币,项目占地951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7818.3平方米。项目产能达3200台(套),仅六轴机器人年产销1120台。公司具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2项自主知识产权和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截止到2017年10月底共完成销售收入约8900万元,纳税200多万元。

    时移世易,进入新世纪,聊城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对许多外出务工者来说,通过多年在外打拼,不但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专业技术,视野也更加开阔。如果能发挥好这些“能人”的作用,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将成为全市创新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6年对聊城市的创新创业工作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8月26日,全市创新创业暨科技奖励大会召开,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推出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以充分激发全市创新创业发展活力。今年7月18日,我市又召开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就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抓好引资引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浓厚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发展环境,拨动着越来越多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心弦。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在深圳、京津、上海等地的驻外机构为依托,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血缘、业缘、地缘为基础,拓宽与在外聊城籍务工人员的交流渠道,通过走访创业人才、发放回乡创业倡议书、组建聊城籍外出务工人员“家乡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聊城的投资环境、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返乡创业。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是对创业者最有力的支持。我市积极放宽工商、税务登记、贷款条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办企业的,给予贷款及贴息支持等优惠政策;对相关的税费尽可能提供优惠,能缓缴的缓缴、能减免的减免、能给予补贴的尽量给予补贴。在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创业人员初创的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最大优惠;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创业成本,为创业者提供最大的便捷……

    为增强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市人社部门积极打造创业培训平台,成立了聊城创业大学,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认定49家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创业大学、新蓝海技工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及优势,针对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返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并邀请当地成功的企业家和经营能手现身说法,为农民工创业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强有力的宣传发动和政策扶持,充分激发了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热情。这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成为新的致富能手,创办了大批经济实体,涉及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电商货运贸易、农产品加工、文创产业等各个领域,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辐射和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了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倍增效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当有为。从1989到2018,30年峥嵘岁月,一条披荆斩棘的创业路,一首震撼人心的交响乐,更是一部深耕沃土、蓄势腾飞的奋进史。站在新起点,全市上下正撸起袖子、埋头实干,鲁西人力将全面融入服务国家及省市“双招双引”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聊城人民幸福生活的征程上昂首迈进!

    □记者 曹天伟  通讯员 吴连军 李婷婷

请关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赞助商推广链接
发布信息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广告投放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yanggu.tv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