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首页 | 社会看点 | 花边杂烩 | 今日阳谷 | 民俗名胜 | 生活服务 | 公告公示 | 房产家居 | 招商加盟 | 娱乐频道 | 阳谷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阳谷信息港 > 资讯频道 > 社会看点

十面“霾”伏

发布:2013/1/18 11:52:19  来源:阳谷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原标题:十面“霾”伏

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肆虐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已持续了多日。

1月13日,在环保部的120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达到或接近污染指数500——最高级别污染的城市仍然维持在4个,石家庄、邯郸、保定和北京,前三个是500,北京是498,它们蝉联了前四名。  

似乎北京奥运期间提出的“蓝天计划”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随之而来的是,各地“临时抱佛脚”的应对措施。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套用新华社的微评:浓雾中我们需要看清自己脚下的路,更要认真梳理生态中国的大路。狂躁式发展让不少人不少企业不少地方把以邻为壑当作公理,完全不讲生态公德,雾霾在给我们上严酷的一课。

PM2.5来源争议

根据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对空气质量评价,从API(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过渡为AQI(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其中AQI比之前常规测算的API增加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等指标。

记者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监测显示,12日17时左右,北京市很多地区的PM2.5浓度值都达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每立方米900微克。 

一天之后,京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仍持续笼罩在雾霾中。当日上午,中央气象台预计,13日下午至1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仍将持续,其中华北平原地区、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及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仍会出现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华北南部和东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西部以及广东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仍将有霾出现。16日起,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明显减弱。  

而在这次涉及全国半数城市的严重污染事件中,媒体报道几乎都会提及“雾霾”一词。  

但准确地说,雾是雾,霾是霾,连在一起表述并不科学。据环保部给出的定义,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生的自然现象,而霾(灰霾)是一定天气条件下,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  

所以,雾只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即使没有人为污染,雾照样会发生,雾本身既不是空气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气污染的结果。至于雾和污染物相生相伴,则是因为雾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地维持在低位。而霾,则主要是人类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所致,是结果不是原因。  

根据《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可以说,PM2.5才是形成雾霾污染最主要的原因。但有关PM2.5的来源,则一直存在争议。  

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早前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曾表示,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是目前我国PM2.5的主要来源。“比如说北京,一个将近2000万人口的城市聚集地,它每天要排放出多少的汽车尾气,有多少诸如此类的挥发物产生出来。”  

此外,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大气中的PM2.5,有22%以上源于机动车排放;17%来自煤炭燃烧,如电厂、锅炉排放;16%源于工地扬尘;16.3%是工业喷涂挥发;4.5%是农村养殖、秸秆焚烧;其余24.5%则来自外地。  

在这些因素中,占据前两条的都可以和北京这次PM2.5严重超标相对应。污染最严重的两天正值双休日,不限行,车辆排放的尾气大大增加;冬季燃煤供暖,其直接排放源占PM2.5很大比重,同时,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过反应聚集成小粒径的颗粒物,从而间接影响大气PM2.5的浓度。

致死人数争议

有关PM2.5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一直是学界和舆论关注的重点。

《整体环境科学》上曾刊登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的一项新发现: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虽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此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伟民教授的研究团队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科研人员在上海市区采集了PM2.5,将这些大气细颗粒物滴注到实验鼠的气管。实验鼠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与滴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实验鼠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心电图结果也有异常。更多的生化指标显示,细颗粒物染毒组的实验鼠,心血管系统受到了损伤。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1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颗粒而死亡,2004年的数字是115万,2008 年是134万。这种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可谓不危急。WHO呼吁,要提高对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认识,要实施有效政策并密切监测城市里的这一情况。如果PM10从平均70g/m3降至年平均值20g/m3,预计将减少15%的死亡——这被认为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成果。  

尽管PM2.5引起的死亡人数至今争议还很大,但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和医务部主任岳孟源曾在《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人的呼吸系统就好比一个比较天然的,把颗粒物分级的系统,直径小于5微米者由于颗粒小、主要以气态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挡,能够进入人体的下呼吸道,甚至肺泡中。因此,PM2.5-5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同时,由于这些颗粒不容易被呼出来,而存留在人体中。虽然其含量很少,但往往富含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岳孟源说:“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者或儿童来说,因为自身的抵抗力差,所以就容易引起各种各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3岁以下的患儿,比较容易出现感染性的疾病,如果未能及时控制住,可能继而引发肺炎;而在3岁以上的患儿中,哮喘和鼻炎是最常见的疾病。”  

此外,岳孟源还补充道,如患有哮喘、鼻炎、老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气道疾病的患者,在雾天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后,也可能会导致原本疾病的加重,还会诱发过敏反应,或者感染。  

“一般成年人基本通过鼻子来呼吸,这样还能有效地抵挡住一些颗粒较大的物质。但小孩通常习惯于用嘴呼吸,无形中就增加了患病的风险。”岳孟源表示,针对大雾天气,应当尽量避免剧烈的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戴上口罩,以防吸入更多空气中的颗粒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推广链接
最新文章快读

网站首页 | 分类信息 | 企业商圈 | 网上商城 | 你问我答 | Blog | 阳谷论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视频、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构成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删稿请发至邮箱:4143080@qq.com)

Copyright © 2003-2009 www.yanggu.t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