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 社会看点 | 花边杂烩 | 今日阳谷 | 生活服务 | 民俗名胜 | 房产家居 | 车行万里 | 招商加盟 | 娱乐频道 | 阳谷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阳谷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生活服务

美国调查:穷人吃的垃圾食品比富人更多吗

发布:2017-6-23 9:41:02  来源:阳谷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原标题】美国调查:穷人吃的垃圾食品比富人更多吗

吃快餐常被认为不利于健康。

正如营养学家所指出的,快餐并非最健康的饮食,因为其中通常包含大量脂肪和盐分。快餐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和世界上日益增长的肥胖病的关键因素。

由于快餐通常并不昂贵,因此有假定认为穷人吃的快餐比其他社会经济群体更多,某些当地政府十分确信这一点并试图限制穷人购买快餐。食物新闻工作者Mark Bittman简洁地总结了这些观点:

垃圾食物比真正的食物更便宜这一“事实”已经成为了我们解释为何这么多美国人超重的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收入更低的。

我们近期发表的研究利用大量美国人随机样本,调查了这个假设,看到底哪些人吃快餐。我们都为所发现的而震惊了:穷人实际上不太可能吃快餐,并且相比那些中层阶级也更少吃快餐,仅仅比富人的可能性大一点。

美国调查:穷人吃的垃圾食品比富人更多吗

credit: 煎蛋画师BC

换言之,享受麦当劳的汉堡、肯德基爆米花或者塔可钟的玉米煎饼带来的有罪欢愉为全收入谱所共享,从富人到穷人,在每组人中绝大多数都称在不连续的三周周期内至少放纵一次。

可乐和奥利奥饮食

回顾一下过去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吃快餐这一事实应该不会那么惊人。

富有和著名的人,包括总统唐纳德·川普,同样因对快餐的喜好而闻名于世。川普甚至在2002年为麦当劳拍摄了商业广告,赞美他们家汉堡的优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沃伦·巴菲特称他“像个6岁小孩一样进食”,意味着每天吃很多奥利奥和可乐(他还投资了其中一个)。

我们从研究中了解到我们都喜欢快餐。我们分析了各行各业的婴儿潮一代中最年轻的成员——1957年到1964年出生的美国人,他们从1979年就定期接受采访。受访者在2008年、2010年以及2012年分别被询问快餐消费情况,那是他们正处于40几岁或者50几岁。特别地,采访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在过去七天中,你吃过多少次快餐店的食物,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或者塔可钟?

整体上,79%的受试者称在三周内至少吃过一次。按照收入的10%进行划分并未发现显著差异。在前十位最高收入中,约75%称在此期间内至少吃过一次,而最贫穷的人则为81%。中层收入者是快餐最热衷的粉丝,约为85%。

数据还显示中层收入者更可能频繁吃快餐,在三周内平均吃四餐多一点,相比之下最富的人只有三次,最穷的人只有3.7次。

由于这些数据是发生在4年周期内的,我们也能检查财富和收入的巨大变化是否影响了个体的饮食习惯。数据显示变得更富或者更穷并没有显著影响人们吃快餐的频率。

调整快餐

这些结果表明阻止穷人消费快餐可能被误导了。

例如,2008年洛杉矶禁止新的独立式快餐店开设在洛杉矶南部的穷人社区内。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低收入地区的快餐行业,特别是沿着洛杉矶南部商业走廊,会加剧社会经济问题,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这个禁令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相比周边没有任何快餐禁令的地区,该地区的肥胖率仍旧在上升。这似乎给那些试图通过调整快餐店位置解决肥胖问题的措施泼了冷水。

并不那么便宜

关于穷人和快餐刻板思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从绝对货币条款而言,快餐整体上并不那么便宜。

快餐店的每餐典型花费——美国人口普查将其称为有限服务,比所有有限服务场所的平均8美元要多。快餐只有在与完全服务餐馆相比时才会比较便宜,完全服务餐馆的平均消费约为15美元。

此外,对于生活在美国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而言8美元仍然算是很多了,这种两人家庭中每年收入仅为16000美元多点,或者每天约44美元。所以这样的两人贫困家庭会经常花费日收入的三分之一多吃快餐食品这一说法值得怀疑。

快餐的诱惑

如果政治家真的想要改善穷人的健康,限制低收入地区的快餐店可能并不是正确的道路。

所以替代方案是什么?

我们发现那些自称在食用新食物之前会检查配料的人摄入的快餐更少。这表明如果让美国人能更容易地知道食物中有什么可能将帮助动摇消费者食用快餐的习惯,转而选择更健康的饮食。

另外一个发现是工作时间更长会增加快餐消费,无论收入水平如何。人们食用快餐是因为方便快捷。这表明使富含营养的食物能更便捷的政策将能帮助抵消快餐的诱惑。例如,减少批准能提供包含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的流动餐车的官样程序将能促进更健康更便捷的饮食。

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快餐拉拉队。我们毫不怀疑多吃快餐的饮食不利于健康的说法。我们只是根据我们的数据怀疑穷人比任何其他人吃的快餐都更多这一刻板印象。

论文原文:https://doi.org/10.1016/j.ehb.2017.04.004

本文译自conversation,由译者 CliffBao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Jay L. Zagorsky(俄亥俄州立大学)&Patricia Smith(密歇根大学)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支付宝打赏

[x]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推广链接

网站首页 | 分类信息 | 企业商圈 | 网上商城 | 你问我答 | Blog | 阳谷论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阳谷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www.yanggu.tv All rights reserved.